服务热线:400-023-4588

新闻资讯

三农竞博体育新闻(精选5篇)

发布时间:2024-02-26 01:29:22

  竞博体育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城乡相对差距不断扩大,但较之于改革开放前,农村在各个方面都确实有了巨大的进步。如果我们把正处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社会称为转型期社会,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农村、农业、农民自然也就成了转型期三农,也称新三农。与旧三农相比,新三农表现出了绝然一新的景象。

  1.1农民:苦力的代名词,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只靠着家里的一点土地来维持生存,被城市的人瞧不起,农村人在城市人的眼里就是粗人。农村人对自己的身份也没有自豪感,“我就是一农民,就是大老粗,俺什么都不懂”,这是农村人以前进入到城市,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推进,惠农政策的频现,在现代科技支撑下的“农村人”,已不再是想当初什么都不懂的“大老粗”。现在的新农民已经学会了用文化、用信息武装起自己。

  1.2农村:破烂,落后这应该是对农村的第一印象,没有高楼,没有大厦,没有华丽的商场,没有人潮如流的餐馆,没有与外面的世界沟通的渠道,只知道家里那一亩三分地,最多也就是看看电视,了解一下电视里所说的事。但是现在的农村并不像以前一样,现在的农村大叔大妈个个手里都有了手机,甚至有的手里有两三部电话。现在不仅仅是手机,网络也走进了农村,以前父母可能都不知道怎么上网,毕竟网络还没走进农村,但是看看现在:网上购物,网上游戏,网上聊天,网上论坛。各种网络上的东西也已经出现在了农村,虽说还没用的很灵活,但是用不了多久农村会在网络的带动下迈出一大步。

  1.3农业:以前的农业因为信息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所以大家基本还是靠老天吃饭,老天赏脸下点雨那么今年就会丰收,老天不给面子下的少了或者说多了那么收成就会减少,但是现在有了科技力量支撑的农业也飞速发展起来,没有雨可以在田间打井灌溉,没有雨可以人工降雨,土地不适合玉米的生长可以找专家测试,换适合的农作物,适合的品种。所以说已经用科技力量武装起来的农业正飞速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等,遍地开花。其背后,既有受到工业化发展、城镇化扩张,直接压缩了农业空间的影响,也有土地流转的功劳。而土地流转,将会使得更多的种植大户出现,成千上万亩连片种植,随处可见。

  三农的变化,必然导致与之息息相关的涉农媒体,出现新的报道方向和取材角度,而这归根结底在于新闻资源如何开发。

  新闻资源开发是新闻传播活动以及新闻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要实现新闻资源的开发,应注意新闻资源的发现、鉴别、转换、整合、展示和增值这六个方面。在转型期重视对新闻资源开发的研究,利于涉农媒体能够找到有用的三农新闻报道,其对于推进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现在人们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现在各种对人体有害的产品相继暴露在了世人的眼前,其实这就是农产品打入市场的机会,绿色无公害就是我们的口号,将原汁原味农产品销售出去,即免除了加工的费用,也可以让购买者吃得放心,用的放心,个人认为此产品进入市场会非常受欢迎,我们并没有高大的公司大厦,一个村子或者几个村子联合起来就是一个团结的“公司”,可以在内部进行探讨,分配工作竞博体育。因为大家都住在一个村子里,平时的关系应该没有城市人那么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很融洽,所以“公司”的初期发展并不是问题,在“公司”在以后逐步完善起来后可以进行系统的划分,以免出现经济利益的冲突。造成不良后果。

  现在电脑已经走进了农村,大部分的家庭都是有能力装一台电脑的,至于电脑的教授问题,可以由家里的小辈解决,我相信现在的年轻一辈应该很少有不懂电脑的存在,如果家里没有懂得可以在村子里设一个电脑学习班,给不会电脑的人一个学习的机会。现在的网络非常之发达,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点,建立一个网络论坛,当有不会或者不懂的问题可以及时求救,亦可以在论坛里发现新的点子,新的创意等,做一个现代的走在时尚前沿农民。

  现在可能还没有办会展的能力,但是会展的开办在以后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让其他人更加充分的了解一个地区,在会展中可以展出农村特有的东西,可以熬不夸张的说,中国的历史沉淀下来的精髓还是在民间,毕竟在中国农民占很大的比例,一些奇人异事也大多出现在农村。就比如前一段时间红透了半边天的“小沈阳”也是农村出身,更别说小沈阳的师傅“赵本山”赵老师那也是想当初相当火的人物。城市里生活着的是为生活奔波的忙忙碌碌的人们,而在农村,只要不是农忙的季节人们都会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无聊了做做针线活,为即将出嫁的女儿秀点什么,图个吉利。为调皮的儿孙做点小玩具,要不几个人围一桌坐在一起下个象棋,虽然就那么两个人的决斗,但是观战的人可不是一般的多啊。家里无聊的妇女们聚在一起搓个麻将,打打牌。可能有些人的技术都可以参加职业比赛了。在会展中,让这里的强将出战,打个擂台什么的,为会展增添一些乐趣。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会展可以让本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甚至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既然要发展开发新闻资源,没有活动怎么能行,没有新闻怎么能行!所以我们一概创办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活动――文化节。既然是文化节,我们就该将我们特色展示出来,西方有狂欢节,我们就来个饮食文化节,家家户户在文化节那天都会出来在村子的主线道上摆出自己的拿手好菜,或者是拿手的小吃,可以是免费,亦可以是收钱的,即使没有外来的游客,也可以在村子里进行饮食的交流,即可以促进邻里之间的关系,又可以通过这次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让更多的人注意到我们。

  在上边曾提到过对村民进行电脑运用的培训,但是仅仅有这方面的培训是不够的,我们是农民,我们有自己的田地,既然有这方面的优势我们就应该充分的加以利用,我们可以聘请优秀的专家为我们解决在实际的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说可以让专家给自己一些建议,全村人一起上个课,加强对技术的掌握,将这些理论性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让科技、知识的力量转化为实际的力量。如果在这方面,国家能给与支持竞博体育,让科技下乡,让农民得到更多的科技带来的好处那就更加完美了,在现在,只靠蛮力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科技的力量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以说对广大的农民群众进行培训,让科技走进乡下是现在首要的问题。

  在新“三农”的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就比如现在的农民工过多,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老幼妇女留守问题等,都是在农村的建设中出现的不可回避且至关紧要的问题。

  现在有很多的年轻的,中年的农民选择到城市里去发展,因为在城市里发展的机会要比农村多好多,所以都背上了离家的行囊走入城市。在农民工进入城市以前,城市人口密度就比较大,现在又因为涌入了大量的农民工,使得城市的压力过大,人口更加密集,很多的农民工因为没有租房子都是睡在车站等地方。

  因为家里没有老人,所以很多农民工都是拖家带口的大城市里拼搏打工,但是因为子女并没有城市户口,无法在城市里读书,受不到应有的教育,更甚至有些孩子是因为家里完全不能提供他上学所需的费用,所以一直不能上学,等有了工作能力之后就像父母一样继续在城市里打工,赚着微薄的工资。虽然现在国家已经了解了此类的现象,并对此类现象做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是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还是一大难题。

  因为身体健康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家里就剩下年迈的老人和幼嫩的儿童,如果出现紧急事件,老二和儿童根本无法解决,而结果就是在家里的老人和儿童会受到伤害,而留守的儿童可能因从小就没有父母的关爱而造成心理扭曲,在以后为社会带来灾害。

  在3部分提到的所有问题的根源就是农民工进城打工,农民工之所以要进城打工是因为,他们觉得守着家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土地没有办法过上富足的日子,只有在城市里才能有一丝希望。如果要农民工回到农村,最根本的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是尽快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只要农村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任谁都不会愿意背井离乡,过着漂泊浪迹的生活。

  新三农式发展的机遇,但是其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三农发展的顺利,三农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将会被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尽快发展三农。

  【1】李晓:《我国农业信息需求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92年2期

  【2】赵芳:《涉农新闻传播的分众化》【J】.《新闻爱好者》.2004年第3期

  首先,记者要切实增强为农服务意识。要调整好心态,带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去采访拍摄制作。只有真正关心农民,才能知道农民最关心什么、最想知道什么,才能更好地发现新闻,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故事,拓宽报道面和报道深度。把自己视为农民的发言人,就能真正从农民的视角出发,采写的报道才能贴近农民生活,为农民所接受。前几年,笔者在下乡采访时,听说一个专业村在镇村帮助下,发展木材加工业,最终由专业村变为木材加工专业村。凭着对农村情况的了解,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由于当时粮食价格低竞博体育、农村致富项目少,农民收入很低,对一些小事都斤斤计较,告状的多,以至于越告越荒废生产,越告越穷。笔者抓住这个选题,走访以前的告状专业户、村干部、镇领导,采写出“昔日四处如今置业办厂”的新闻报道,播出后反响较好,也触动了许多户,这篇报道也在连云港市电视新闻评比中获奖。

  其次,记者要带着深厚感情,做好为农服务。农村条件相对较差,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表达能力不高,在交通、通讯等方面都给新闻报道带来困难,因此,到农村采访就要多吃苦、多受累。然而,如今我们的年轻记者往往缺少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扎实作风,在采访中很浮躁,坐着轿车到乡下转一圈,拍拍图像,找当地领导要个材料,回来编一编就算完成任务。我们说,基层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应该更具备强烈的为农服务意识,满怀深情地深入农村,深入农民生活,放下架子,与农民和农村干部“心连心”交朋友。详细了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状况,特别是深入了解农民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见物又见人”、“有真情、有思想”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稿件。

  第三,搞好策划对做好“三农”报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基层新闻单位而言,在栏目设置、报道计划上加强策划,打好战役性报道,可以提升媒体在农民中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近年来,东海新闻在办台理念上作了大胆尝试,借助新闻栏目改版,巧做宣传新文章,新增“服务百姓,关注民生”板块,时政、经济、民生三类新闻以强化为农服务为着力点,以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为落脚点。牢固树立为农意识,利用编前会、宣传例会、新闻评析会,发动采编播人员集思广益。搜集选题、策划每个时期的“三农”报道方案,在节目内容上,要求记者沉下去,到农家院里、田间地头,去看、去问、去发现、去感受。多摄取农民百姓的镜头,多倾听农民百姓的声音,真正把东海新闻办成东海农民心中的节目。去年夏收时,我们选择几个农业生产特色明显的乡镇作一组报道,每个点选定一个主题,采制了“丰收美景不胜收”、“千机大战米粮仓”、“科技丰产乐农民”、“农机优势显威力”四篇报道。这些报道各有侧重,基本上涵盖了我县夏收情况。每个单篇都有记者现场主持,都采访农民或技术人员或乡镇分管农业领导,有的还拍到挑灯夜战忙夏收的情景,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画面多样,播出后引起领导和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第四,“三农”报道创新创优应注重同期声运用。在电视新闻中,人物同期声与解说词都是重要的声觉形象元素,它们与视觉形象元素一起共同承担着传播的功能。人物同期声因其能够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表现力,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基层新闻单位许多记者都忽略同期声,认为可有可无,或只采访领导,同期声内容也不外乎摆成绩、谈措施、喊口号,内容空洞,脱离生活。现在新闻报道强调见人见事,特别是《东海新闻》改版以后,同期声的大量运用,使节目内容精彩、亮点纷呈,让人耳目一新,观众从繁冗的解说中跳出来,从陈旧的新闻模式中解脱出来,让不同的人不同的声音说出本来解说词要说的东西,让新闻也变得好听好看,观众对新闻事实的把握更为感性,形式更为新颖,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基层台采访报道地域性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使受众关心新闻当事人的活动和他们的言谈举止。对农民来说,乡村土语比中央台主持人甜美的声音更中听,农民发自内心流露出的话语更具亲和力。合理地运用同期声,可以迅速拉近同观众的距离,并能弥补解说词的不足,提供更多的讯息,增强节目的现场感和可视性,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者在拍摄同期声时,要消除采访对象恐惧心理,与他们拉家常,从简单问题问起,逐步深入,使他们忘记摄像机的存在,在放松的心态下完成采访。也可乘他们不注意时拍摄,以抓取采访对象最真实的状况。

  基层台与农村、农民、农业距离最近,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本地“三农”工作的新发展、新课题以及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的深层次问题,及时将它们诉诸报道,拓宽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并引起农民的广泛关注。

  作为党和政府舆论监督的喉舌,县级电视台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其和新闻受众贴近性的原则,直接面对当地群众和广大农民,所以在报道“三农”新闻的时候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何做好三农方面的电视新闻报道,对于推动新农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三农新闻报道展开论述,以探索县级电视台如何更好地为“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服务。

  对于县级电视台来讲,面对的受众主要是当地群众和广大农民,因此宣传新农村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是县级电视台应有的责任,这就需要基层新闻工作者紧紧围绕千村万户的广大人民群众,在“贴村贴户的情感,为村为户的内容,宜村宜户的形式”上做文章,努力使新闻报道做到“三贴近”,更好的发挥县级电视台区位优势。

  县级电视台报道三农问题,从选材上来看,最重要的是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到乡村进行认真调研,与村干部、村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农民朋友的所思、所想、所需,真正能够从三农的基本问题出发,真正做到服务农民群众,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方面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建议的作用。在报道方式上力求短、新、快,努力形成以大量的各类农业知识,产供销信息及致富典型经验介绍构成的“信息流”,向农民群众提供种种勤劳致富的途径,这也必将进一步提高县级电视台在广大农民中的形象,更好的发挥县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县级电视台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受众是要立足农民,要在农民受众的角度上做好文章。因此在栏目设置方面,一定要在选题的深入性以及实用性、难易程度上下功夫,使内容上贴近农民,形式上适应农民,不要采用国语严肃和高深的形式来做新闻节目,应该把“播”新闻转化为“说”新闻,多采用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

  近年来,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三农”新闻报道,引起了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在逐渐认识到了电视新闻中农民角色的缺少的现状后,县级电视台新闻工作者也在努力地朝着这个方向寻求突破发展,研究电视新闻中农村的新闻报道。

  县级电视台要做好农村新闻报道,首先就要清楚地认识到农村新闻能够吸引受众所必须具有的电视新闻的特色,“三农”电视新闻报道需要满足一下要求:

  (1)服务性与实用性。现在不少渴望致富的农民因缺乏科学技术、致富信息而找不到致富的有效途径,因此,县级电视台在制作“三农”新闻时必须在实用性上下功夫。比如及时提供市场信息、聘请涉农部门专业人士通过电视讲座等方式,指导农民科学种养,增加收入。从县级电视台的报道来看,这些都需要我们主动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满足农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季节、不同生活条件的需要,强化服务和实用功能。

  (2)宣传性和娱乐型。在三农新闻报道中,要把握宣传原则,多报道一些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发生在农民身边的、具体的、生动的新闻,尽量采用故事化、生活化的报道方式,把生动、平实的信息传达给群众。也可开设栏目适当增加娱乐类的内容,运用本地的曲艺节目,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富民政策,歌唱建设新农村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这样才会寓教于乐,轻松活泼,吸引观众。

  (3)地域性和亲民性。在县级电视台的报道视角上,增强地域色彩,让农民参与到新闻节目中,让他们走向屏幕成为节目的主题,这样可以缩短传播与农民群众的距离,而且增强了宣传的可信度,“三农”新闻报道自然就容易做到“三贴近”。

  对农村“三农”新闻的认识仍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县级电视台制作此类新闻,关注农村的发展,关注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引起了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对一些实践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报道本土化的新闻。从电视“三农”新闻的发展空间来看,县级电视台报道三农最大的优势是贴近性,农业生产怎么调整、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等新鲜事,这些都是农民茶余饭后关心的话题。县级电视台新闻大多在这方面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身的优势。由于是在某个特定的区域,新闻报道在反应农民的生活、生产实际的时候就具有贴近性。同时对于受众来说,在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时候,受众往往关注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从这一条上看,实现了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因素,拉近了县级电视台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也必然会提高县级电视台的收视率。

  (2)新闻报道要贴近三农。从以往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也看到,虽然县级电视是离农民受众最近的,但是因为一些县级电视台新闻工作者,往往不注重调查研究,使三农新闻报道浮于表面,根本不能深入地了解到农民群众的需要,报道的内容农民看不懂、用不上、留不住。贴近三农,就是要反映三农工作中的问题,要注重农民对节目意见的反馈,“三农”新闻的真正优势是在于它能够反映民意,对于来自最基层的农民受众的反馈意见的重视是三农新闻报道成功的关键。一定要贴近农民,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呼声、愿望、要求,用农民的思想、语言、风格来表现农村,只有利用好县级电视台与农民受众的贴近性,就能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怀农民的最好体现。

  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媒体既记录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影响,不同的时代为新闻媒体提供不同的宣传报道机遇。当前,“三农”新闻宣传又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期,这是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关系大变革大融合的历史时期。市级党报抓住这一重要的机遇期,加大“三农”新闻宣传力度,提高“三农”新闻宣传质量,开拓“三农”新闻宣传领域,创新“三农”新闻宣传方法,把“三农”新闻宣传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不仅可以促进新闻媒体更好实现自身发展,也是新闻媒体运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契机。

  “三农”工作千头万绪,“三农”宣传究竟该从哪里着手,怎样才能做好、做新、做出成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粮食总产量连年下降、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农村基础设施陈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权益屡遭侵犯等问题有待彻底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既有多年积累的老问题,也有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矛盾,解决起来难度很大,需要长期努力、多种措施并举。我们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以宣传“三农”为己任,党报的新闻工作者在提高认识的同时,通过自身的新闻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各界人士的认识。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要推动全社会关注“三农”。新闻工作者本身首先要关注“三农”,提高对“三农”工作的认识,主要应该包括对“三农”工作在全党全国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以及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从“三农”内部和“三农”外部同时想办法的认识。提高全社会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包括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现状的认识,对农民是具有平等权利的国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认识等等。

  解决“三农”问题,要靠政策、靠科技,也要靠信息。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作用更加明显。家庭承包经营制实行以来,如何实现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瞬息万变的国内国际大市场的衔接,一直是个问题。在农民不知道种什么的同时,市民也不知道吃什么,因为农产品市场空前活跃,人们要吃得有滋有味且有益健康,各种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转基因食品等等,名目繁多,难以搞清。人们特别需要有关的知识和信息。

  传播信息是新闻媒体最主要的功能,新闻媒体为“三农”服务,主要应该包括政策信息服务、经济科技信息服务,社会文化信息服务和健康生活服务等。政策和科技信息也需要通过媒体传播到农村和农民中去。同时,新闻媒体也要把“三农”方面的信息传递到全社会,以引起决策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促进有关问题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一种服务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要。因为“三农”新闻宣传实际上有两个层次,即“三农”内部层次和“三农”外部层次。

  在“三农”内部层次,新闻宣传主要解决信息服务问题,外部主要解决为“三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问题。现在大家已经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主要在“三农”以外,大的宏观环境的改观,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

  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是“三农”工作的落脚点,也是“三农”新闻宣传的落脚点。我国农民人数众多,居住分散,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组织化程度很低,他们的正当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新闻媒体的力量来自它的社会性和公益性,维护社会公正是新闻媒体的天职。为农民说话,维护农民权益,呼吁全社会平等、公正对待农民,城市党报义不容辞。农民权益包括经济权益、民利和政治权利。农民的经济权益最主要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财产权以及合法劳动获得报酬的权益,农民的民利主要是在农村社区内部的选举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农民的政治权利主要是农民的国民待遇以及这个群体在国家决策中所处的位势。

  人们常说,带着感情才能做好“三农”工作,做好“三农”宣传工作,同样需要带着感情。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对农民的命运视而不见毫不关心的人,能够写出有感染力、能产生巨大社会反响的新闻作品来。农民工工资和待遇问题,经过众多新闻媒体的持续关注和大量报道,引起了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公众的关注,终于在2004年的春节前,带来兑现农民工工资、改善农民工待遇的热潮,并带来一系列建立保障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讨论。这是新闻媒体在推动“三农”问题解决当中的成功之举,体现出新闻媒体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力量,而媒体的力量是以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广泛的人文关怀为前提的。

  很多新闻工作者一直非常关注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创造,写出了不少有价值有分量的新闻作品。但是客观地说,以往的新闻报道,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变化宣传较多,对农民的创造关注不够。而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农民在实践中的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等都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农民都在进行着新的创造,关键是要发现它、挖掘它。新闻工作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农民是实践的主体,农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是“三农”新闻的不竭源泉。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与农民和农村干部交朋友,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什么事情使他们高兴、什么事情让他们发愁。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更多新闻线索,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要及时、全面、突出地“照转”、“受权”中央及省市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等,二是舍得下工夫解读政策,引导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解读又分直解和活解。直解就是进行理论、法规、政策辅导,像新华社的“法规解读”那样集中、详细地分解。更重要的是活解,即抓住学习、贯彻、执行中的难点,生动活泼地解疑释惑,增强

  新闻的解释性和服务性。或直接回答读者问题,或推出正面典型,或讨论争议问题,或纠正错误偏向。同时紧密联系本地实际,做好结合宣传文章,推动“三农”政策的贯彻执行。

  “三农”宣传面广线长,难度较大。在大农业领域、宏观层次上,有农业、林业、水利甚至包括气象、电力、机械、金融,保险等,中观层次上,有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资、贮藏、运输业等・微观层次上,有粮食、棉花、油料、肉蛋奶鱼以及瓜果蔬菜茶叶等。在农村领域,除了农业、乡镇企业等经济内容,也有乡村政治、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内容。在农民领域,内容则更宽泛了,在当今的中国,农民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身份。所谓“三农”,基调是农业,基地是农村,核心是农民。把中国的“三农”问题弄通吃透非常不容易,有很多“三农”战线上的干部、专家,穷其一生致力于研究或解决其中的一两个问题。搞“三农”报道,要比从事其他方面的报道复杂得多、费心费力得多。况且农村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表达能力不高,到农村采访避免不了吃苦受累。所以,搞“三农”宣传没有点吃亏吃苦的准备,没有点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是不行的。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真正提高了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勇于为“三农”说话,加强为“三农”服务,带着感情去从事“三农”新闻宣传工作,关注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创造,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三农”宣传工作,城市党报的“三农”宣传就能有所作为,开创出新局面。

  4月5日,iPad如期而至,在美国的苹果专卖店开始发售。两天工夫,中国大陆已经有人拿到7这款产品。

  在苹果推出iPad的同时,山寨版也被放到了柜台里。山寨iPad似乎物美价廉。比如一款名为台硕J10的山寨iPad采用了Intel Atom N450处理器+NM10芯片组、10.1英寸LCD、1GB的DDR,2内存、520GB的SATA硬盘、3300mAh电池,规格为290mm×150mm×18mm、0.9kg,并加装蓝牙、网络摄像头、WlFi、3G模块。与采用1GHzA4处理器竞博体育、16GB/32GB/64GB的正品iPad相比,性能似乎更胜一筹。山寨iPad在规避了侵权风险后,跟iPad有九成相像。外观和配置,远不是苹果追求的对象。iPad最精髓的地方,是在这个平台上的应用程序商店。号称拥有十万种应用程序的AppStore,每天都有新的开发者加入新的程序。即便在外表上惟妙惟肖,但六耳猕猴跟孙悟空有本质的区别,唐僧牢牢控制着悟空头上那道紧箍,就如乔布斯控制着AppStore一样,乔布斯利用这个紧箍让iPad变成一个聚宝盆。苹果最出色的地方正是山寨厂商无法模仿的。

  苹果表示,在iPad上市的第一天,在美国售出了 30万部,用户下载了超过100万个应用,并使用iBooks下栽了超过25万本电子书。分析师认为iPad上市后更多的创新性应用将被开发出来。

  做好“三农”报道,首先要注意报道内容的通俗化。“三农”报道的内容要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突出人性化,要以人文视角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作出精确定位,注重从民生角度解读领导活动和各类会议,挖掘其中的重要新闻线索,突出其与百姓的密切关系及给民众带来的具体影响,增强新闻对民众的吸引力。如笔者采写的新闻《一征两补?摇给农民带来多少实惠》把中央政策用农民看得见的身边事例和数字讲解出来,用事实引导农民,让农民真正领会精神,以可读性促进指导性,进而引导农民的生产生活。“三农”报道要从普通人和小事出发,在细节中挖掘出情感因素,从而以小见大,让报道富有亲和力和影响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报道中,笔者采写的“生产发展篇”、“生活宽裕篇”、“乡村文明篇”、“村容整洁篇”、“民主管理篇”分别从不同县市选取试点示范村屯进行报道,所举事例都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衣食住行,所选村屯也都是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可资借鉴的“典型”。报道在具体的事件、事例和经历的变化对比中反映出深刻的主题思想,这就让农民感到可信可学,而不是遥不可及、做表面文章。新闻记者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时刻关注民生民情民意,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百姓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才能做好“三农”新闻宣传工作。

  农民接受新闻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其是否具有实用性,因而,“三农”报道要关心农民群众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为民众提供及时丰富的精神食粮,从而提升新闻宣传的引导力。如《农民惜售元葱:是福还是祸》、《鳕鱼加工,路在何方》等报道都是针对农村正在发生的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采写的,分析有理有据,并指出了可能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了新闻的宣传引导效能竞博体育。

  “三农”报道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要以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新闻报道的着力点,实实在在地想农民之所想,把上下各方面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高品质新闻产品,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

  做好“三农”报道,还要注意新闻标题的通俗化。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标题有如文章的眼睛。有关“三农”报道的新闻标题应该平实通俗,准确贴切,而不是精雕细刻、过于文学化,更不能故弄玄虚。但平实通俗并不是平淡乏味,也不是低俗媚俗。它既应体现出对人民群众鲜活话语的吸纳能力,同时又要做深、做活。如《农民包机游京城》、《过去挣钱娶媳妇,今朝投资办企业》等,寥寥数语就把新闻交代得一清二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关“三农”报道的新闻标题,可采用一些富有情感特征的话语方式,增强新闻标题的亲和力,在看似宣传性、说教性的新闻中大胆挖掘出与读者密切相关的新闻事实,从而把最亮的新闻实质凸显出来。如《“婆媳”分家为何难》(《种子法》要求种子管理部门和经营部门要彻底分开,但大多数地方依然是“婆媳同灶”)、《农民“点菜”专家“上灶”》(小营镇根据农民需要开展科技培训活动),这些标题运用比喻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有一定的趣味性,改变了以往新闻标题刻板的思维定式,从接近农民的角度制作,缩短了新闻与农民心理上的距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要想做好“三农”报道,报道形式的通俗化也很重要。枯燥、生硬、乏味的新闻报道会因其缺乏感染力而影响受众面。通俗易懂的文字,不仅可以化解严肃主题的阅读难度,还可以更好地发挥新闻的指导性和服务性。三农报道要摆脱会议型、文件型报道模式,注重挖掘出会议、文件中的重大问题与农民生产生活的关联性,从而采写出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新闻。新闻工作者要与农民在心理上有接近性,要有平等意识,而不是以局外人的身份,高高在上板着面孔进行空泛式表态式宣传,更不能干巴巴地罗列数据,死板地陈述所做工作,要从农民的身边事说起,从百姓熟悉的角度切入,使报道具有浓郁的“农味儿”和“乡土气息”。新闻记者要用心学习农民鲜活的语言,用通俗的文字表现农村的新人新事,与农村读者取得共鸣。以笔者采写的《拜“财神”》为例,文章结尾这样写道:“凡是到过李洪洲家的农民,都是带着疑问来,挂着笑容走。他们说,与李洪洲唠一唠,春耕生产就有谱了。”《种是金,管是银,烘烤是个聚宝盆》把延边烟叶生产过程从种植到管理到最后的烘烤工序用形象的比喻表达出来。这些文章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象生动,亲切自然。

咨询热线:400-023-4588
Copyright © 2012-2024 乐鱼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